索引号: 11370684K212575566/2021-02354 成文日期: 2021-07-02
发布机构: 蓬莱市发改局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
蓬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11- 06- 10 信息来源: 市发改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妥善应对新挑战,把蓬莱建成经济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

(一)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民生第一追求”理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节水型城市、首批全国法治市,以及山东省省级文明市、双拥模范城、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重点服务业城区先进单位和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1、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47亿元,年均增长16.8%。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87亿元,年均增长22.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2亿元、210亿元和1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8∶62.9∶28.3优化为6.3∶60.5∶33.2。

2、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五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61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916万元、农机补贴892万元、良种补贴490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农村道路硬化改造220公里、新增通自来水村266个,小型水库除险加固63座,全市硬化路通村率达到99%、村村通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2%,分别比2005年增长9个和39个百分点。

3、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旅游等主导产业不断向集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造船重工企业达到22家,年造船能力100万载重吨,海洋重工产品加工能力20万吨,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4家,零部件生产企业81家,形成年产重卡3万辆、改装车2万辆、车桥15万根的生产能力,成为山东省三大重型卡车生产基地之一;葡萄酒企业达到63家,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19万吨,荣获中国葡萄酒名城称号;旅游业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

4、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取得新进展。培育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会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占GDP比重达到33.2%。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到52%,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准确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华润、中电等新能源项目,丰蓬液晶、超硬复合材料等新材料项目,诺康药业、北大高科等新医药项目,国电微藻养殖等节能环保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运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5、固定资产投资取得新成效。充分利用国家增加中央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投资结构,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84亿元,年均增长22%。京鲁船业、巨涛海洋重工、北方奔驰、君顶酒庄、三仙山、博展商贸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安邦石化、大金重工、孚瑞克森刹车片、五金机电批发市场、太阳岛俱乐部、世嘉旅游综合开发、鼎峰商业地产等一大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全市“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国道206西线、蓬水路、南环路西线建成通车,龙烟铁路、潮水机场开工建设。新建成5万吨级泊位3个,完成2条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蓬旅航线实现复航。全面实施城乡电网改造,战山水厂建成运营。完成集中供暖调峰锅炉建设和15个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城市供热面积达到340万平方米,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到12万立方米。新增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1万吨,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基本完工,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300吨。铺设23000芯公里通信光缆。实施街巷整治、绿化、亮化、排水改造等一大批市政工程,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供水、通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全面加强。

7、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和补贴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均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新引域外商业银行3家,组建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4家,集聚效应明显增强。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民和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我市企业证券市场融资零的突破。深入实施“三个引进”战略,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17家央企、国内外五百强和高校科研院所落户我市,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1亿美元、内资206亿元。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全市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五年累计进口总额达到11.5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21.5亿美元。建成保税仓库5座、4.2万平方米。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16.7%提高到52%。

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64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2.9%。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16.2%。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20元和每人每年8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每人每年1800元,覆盖面分别达到1.8%和4%,实现应保尽保。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共建设廉租住房190套。深入开展困难学生救助,五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100万元、救助困难学生2.2万人。

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3项,其中25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5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317项,其中烟台以上科技发展计划169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学校24所,校舍改造9万平方米,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山东烟台建文职业学院两所高等院校开始招生。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市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并投入使用,门诊病房综合楼主体完工,完成了1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00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文化事业扎实推进,连续成功举办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蓬莱阁景区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3项。妇女儿童、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残疾人、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得到全面发展。

10、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22.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10%和18%。淘汰关闭立窑水泥生产线17条,全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五年累计完成荒山造林8.5万亩,县乡路绿化200公里,建设省级绿化示范村30多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积累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二是坚持开放引领。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赶超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发挥区位、港口和政策优势,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外合作,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多市场中获得先机、占据主动,在北部沿海产业带城市中保持竞争优势。三是坚持重点带动。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同时,紧紧抓住带动全局、支撑长远的重点事项,聚力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重大战略,聚力推进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聚力推进重点项目、财源建设、社会事业、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企业上市等重点工作。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在抓好先进制造业同时,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发展;在加快城市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坚持改善民生。始终把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大民生投入,为民办实事,每年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维权等问题,使群众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新的发展赢得民心、凝聚民力。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主导产业不强,规模不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战略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投资结构有待优化。二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四大主导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有待增强。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供应日趋紧张,人均水资源量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四是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设施有待完善,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进步潜力巨大,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1、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2、国内环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3、区域环境。“十二五”时期,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机遇。潮水国际机场建设全面启动,德龙烟铁路开工建设,蓬莱到辽东半岛的滚装航线开通,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好。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我市一批优质项目和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更加扎实。经过金融危机的历练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各级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这些都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总的看,“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更加奋发有为的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解放思想,科学务实,奋发有为,共建共享,着力构建富有蓬莱特色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与“人间仙境”名实相符和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海滨生态城市,着力构建动力充沛和活力充足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安定和幸福满意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二)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41,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居民消费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16%。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1.8% 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部研发投入比例达到99% 。“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6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

改革开放全面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9亿美元,年均增长10%。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6亿美元。利用内资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16%。建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坚持以扩张城市、提升城镇为主攻方向,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同步推进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调整,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城乡整体发展水平,构建起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以上。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到201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每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1人。就学就医条件显著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平安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到2015年,万元GDP耗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均控制在烟台市下达的指标内,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

(三)指导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始终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构筑发展新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建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三、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稳定一产、膨胀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思路,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做大做强工业

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以“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为目标,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着力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产业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30亿元、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利税180亿元,年均增长13%。

1、扩张升级主导产业

(1)造船重工产业。对两翼临港工业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依托“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坚持修造船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充分发挥我市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舶、低温冷藏船、三用工作船、海洋工程辅助船、深海钻井平台、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及辅助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引进大型海洋工程、修造船、中低速船用柴油机、船用齿轮箱、海洋石油天然气钻探设备、大型铸锻件等船舶制造与海洋重工项目,加快设计研发机构的培育引进,努力打造胶东半岛船舶及海洋工程机械制造中心。到2015年,全市造船重工产业本地产品配套率达到10%,造船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壮大产业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有较强本土创新能力的山东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北方奔驰、蓬翔汽车为龙头,巩固发展现有企业,加快产业项目的引进建设,着力推动载重车向高附加值、重型化、多样化发展,扩大重卡、改装车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矿山专用车、市政专用车、水泥搅拌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积极推进零部件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变速箱、离合器等大部件、大总成及轿车零部件产业项目,增强为轿车和高档重型卡车的配套能力,逐步向系统、模块供货方向发展。到2015年,形成北方奔驰配套园、一汽配套园、轿车零部件配套园等3个先进汽车零部件聚集区,全市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改装车达到3万辆、其他车型1万辆,车桥30万根,零部件生产企业突破150家,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3)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坚持走集群化、优质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精品葡萄酒庄建设,继续扩大优质酿酒葡萄种植规模,全面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区美誉度和影响力。以打造国际知名的葡萄酒名城为目标,膨胀发展现有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葡萄酒大品牌,扶持壮大当地葡萄酒企业,培育名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努力拓展葡萄酒上下游产品项目。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突出特色酒庄建设,新建30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形成国内最大的精品化酒庄群。到2015年,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00家,葡萄酒产量25万吨,其中中高档产品占50%以上,实现产业销售收入60亿元。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做好原产地保护,以18公里葡萄长廊及南王山谷、猎王谷、丘山山谷为依托,进一步强化葡萄基地建设,合理调整酿酒葡萄品种结构,建立优质苗木扩繁中心和科研机构,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酿酒葡萄生产体系。到2015年,全市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成为中国酿酒葡萄生产优质产区。

(4)能源产业。常规能源,加快推进国电二期2×1000MW项目建设;清洁能源,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建设,适时引进太阳能和海洋能发电项目;电力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经济可靠的原则,加快蓬莱电网港口、烽台、世嘉、解宋营、广场、于庄、栾家站、虎路线等输变电新建及改造工程建设,确保满足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要。到2015年,全市常规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600MW,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500MW。

(5)石油化工产业。加快推进安邦石化项目建设,拉长石油化工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形成石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安邦油港75万方罐区项目建设和10万吨原油码头建设,尽快启动20—30万吨原油码头的前期工作,争取建成中国北方原油储运基地。在北沟镇规划建设专业化工园区,引导市区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到2015年,石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40亿元。

2、优化改造传统产业

(1)黄金工业。扶持大型黄金企业加快发展,加大难选冶金矿处理和深部开采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期,进一步加大黄金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矿投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确保黄金开采持续稳产。加快珠宝首饰、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黄金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拉长黄金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黄金冶炼尾渣等废弃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外地收购矿山,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黄金骨干企业。

(2)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丰富的食品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果品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和蔬菜加工,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带动食品加工业向深加工、高创汇、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着力建设面向日韩、港澳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出口加工基地。

(3)建材工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改进传统工艺,提高科技含量,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水泥产量稳定在300万吨,进一步提高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支持以黄金尾矿为原料的新型建材的开发利用。

3、加快推进新兴产业

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和规模集聚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

(1)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风力资源,加快建设华润、中电、国电、华能等风电项目。抢抓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机遇,利用畜牧养殖资源,推进沼气发电项目,大力引进以秸秆等为燃料的生物质能电厂。规划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展海洋能发电和海水热源泵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到 2015 年,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M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MW,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MW,基本形成以风力

发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广泛应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新材料。引导康爱特维迅、超硬复合材料、蓬泰漆包线等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国内领先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扩大精细化学品、粉末冶金新材料、微细漆包线等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研发生产电子工业、电力机车、精密机械等领域急需的新型材料。到2015年,新材料产能提高1倍以上。

(3)新医药。利用诺康药业、北大高科华泰制药等企业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医药产业的应用。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海洋保健食品项目,加强深海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利用,加快开发新一代海洋保健产品。“十二五”期间,新医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

(4)节能环保。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培育黄金开采、电力、酿酒、海产品加工、汽车废弃物、农业废弃物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施海水淡化和循环冷却产业化工程,抓好国电二氧化碳养殖海洋微藻,积极引进海水淡化项目。加快推动海洋污染物处置、生物与化学制剂产品以及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顺应电动技术发展的趋势,引导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研发生产新产品,围绕电动汽车进行配套。到2015年,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我市普遍应用,引进节能环保产业项目5个以上。

(5)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依托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等资源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嫁接、培育等措施,引进发展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动漫、游戏等软件项目及电子零部件加工项目。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信息服务市场为主线,信息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重点发展,着力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整体升级,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主导产业培育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

1、积极发展旅游业

以建设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海滨自然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等产业优势,突出“山、海、城、阁、酒”的地域和文化特色,重点抓好“一区一带一园”的开发与运营,加快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滨海旅游区。以城区为重心,以两翼为重点,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知名景区,突出“人间仙境”的旅游主题,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旅游项目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将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搞好“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配套建设,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街区和品牌美食产品、旅游工艺品,营造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葡萄酒旅游发展带。依托国道206线两侧的葡萄园和酒庄,建设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旅游发展带;同时加快开发南王山谷、丘山山谷、猎王谷等独具特

色的葡萄与葡萄酒旅游。

艾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国家森林公园内原生态的资源与环境为基础,发挥天然森林、险峰群崮、温泉碧湖的特色优势,打造高档旅游组团,争取将艾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争取突破100亿元。海洋(沙滩)、古城、葡萄酒产地、山岳温泉等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葡萄酒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2、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着重培育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将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泊柳国防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危桥改造为重点,完善农村公路网。以成龙线改造工程、蓬寨线大修工程、高速路连接线工程建设为重点,优化干线公路网。加快深水码头及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蓬旅、蓬长航线营运船舶的运力更新,加快引进大型水运企业来蓬莱注册落户,膨胀海上航运规模。加快机场与铁路建设,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港。推进城市交通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铁路、海港、空港的全方位对接,构筑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到2015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900万吨,道路运输客运量2550万人;港口货物吞吐量3700万吨,旅客发送量370万人;铁路货运量达到980万吨,车站旅客发送量达到34万人。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区域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推进港口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加快发展,构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物流发展体系。同时,着力培育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公用型保税仓库建设;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推进本土物流业向高层次发展。港口物流,在蓬莱东港和栾家口港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膨胀发展保税物流,推进港区联动,大力发展木材、钢材、原油、煤炭等港口物流。铁路物流,在北沟、南王铁路站点与进港支线附近规划建设物流园,重点建设多式联运铁路堆场。空港物流,在机场附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统筹建设物流核心功能区和保鲜仓库区、仓储加工区等配套设施,将潮水国际机场建设成为区域航空物流枢纽港。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量比重大幅提升,采用现代物流与管理技术的商贸企业零售额比重进一步增加。

(3)努力发展金融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发展层次,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将金融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引进股份制银行3家,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市存款总量达到350亿元,贷款总量达到240亿元。

3、繁荣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着重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进一步繁荣城乡人民生活。

(1)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以促进城乡繁荣、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调整优化网点布局,整合提升商业业态,积极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流通现代化格局。继续实施商贸流通“双十”工程,引进和培育大中型购物中心、专业店、特色街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商业核心区。培植完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抓好五金机电批发市场、博展国际商贸城、建材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发展市场聚集区。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下乡”、“放心粮油”等市场工程,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到2015年,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达到10家,其中过3亿元的3家,过5亿元的2家;农家店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立。

(2)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合理规划布局,调整供应结构,突出发展特色。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加大高档住宅、旅游地产、商贸地产的开发建设力度,适度超前配套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大力发展特色示范小区,形成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开发流通新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开工建设各类商品房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基本实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功能完善、居住舒适的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同时,注重规范物业管理市场,加快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3)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以加快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和提升文化娱乐队伍素质为重点,以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为支撑,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群,培育发展具有“千年古县”内涵的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文化科技和理念,推进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广告创意、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蓬莱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含金量。到2015年,跻身全国文化产业先进(县)市行列,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事业繁荣的文化强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将新兴服务业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动力。

(1)大力发展会展业。依托“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的城市品牌,以及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和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场馆现代化、品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国际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会展业。“十二五”期间,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同时规划建设会展中心。

(2)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实行“非禁即入”,引导民间力量发展融资担保、代理、经纪、协调、鉴证等各类中介机构,提升传统中介服务、发展高端中介服务、促进新兴中介服务,初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体制完善,体系完备,功能健全,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3)推进发展社区服务业。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引导和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居民依法成立社区组织,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到2015年,镇(街)普遍建立运作规范、便民高效的社区便民服务站,公共服务覆盖全部社区。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1、稳定粮油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粮食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促进全市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到2015年,小麦面积稳定在8万亩,总产实现3万吨;玉米面积稳定在13万亩,总产实现7万吨;花生面积稳定在14万亩,总产实现5万吨。

2、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1)做强做大果品种植业。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优化种植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依托中粮君顶酒庄、鑫园工贸等企业,做好优质葡萄嫁接苗木和优良果树品种的研发推广。到2015年,

全市果园面积发展到64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2)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积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品牌、高效、绿色渔业。加快发展浅海无公害养殖、工厂化养殖和底播增养殖,积极培育驯化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稳定控制近海捕捞,鼓励发展远洋捕捞,提高我市捕捞业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完成水产品总量43万吨,水产品总产值35亿元,渔业总产值75亿元。

(3)优化发展畜牧业。重点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兽药饲料及生鲜乳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禽健康养殖体系“四大体系”,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良肉鸡、乳肉兼用牛、瘦肉型种猪、良种马等畜禽的繁育。到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3、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葡萄栽培与葡萄酒加工、苹果等果品种植与储藏加工,肉食鸡养殖与加工和水产品捕捞、养殖与加工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大力提升农业的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等模式,建设“绿色、生态、高效”的种植基地,重点抓好鑫园果品、龙山葡萄专业合作社两处国家级标准化果园,以及4处苹果、4处葡萄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到2015年,争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个,形成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4、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以市级质检站为依托,镇村质检点为基础,大宗农产品主产基地和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速测站为主干的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净化农资市场。到2015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率达到85%以上。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产地认定工作。到2015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00%,绿色食品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

5、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增加水资源供给能力。实施黄水河东支流等重要骨干河道治理,抓好战山、邱山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小型水库、塘坝、河道、海岸防洪保安全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80%以上。建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大中型机械,加快提高我市现代农业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农机总动力达到78万千瓦,扶持和发展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把握投资导向。引导投资向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认真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二是保持投资强度。注重研究把握国家政策调整导向,不断优化项目投资结构,扩大项目投资规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每年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强化项目论证,加大推进力度,提高项目质量和建设成效,尽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的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公司债等形式融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利用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形式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到2015年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3家。四是鼓励民间投资。在扩大财政、信贷投入和积极引进域外投入的基础上,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引导民间投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好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四、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

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生态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

足现有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优化改造,提质扩容,壮大实力,构筑“一体两翼多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一体”即中心城区,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优化改造区;“两翼”即经济开发区和北沟镇,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亮点和扩张提升区;“多节点”即大辛店片区(包括大辛店镇、小门家镇)、潮水片区以及其他各镇街道,是全市城镇化发展的节点和潜力突破区。

1、优化中心城区。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步伐,积极打造标志性区域,推进城市路网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以黄金海岸为轴线,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整治沿海岸线,引进建设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的高端旅游、休闲、商业项目,加快推进鼎峰商业地产、城市商务休闲综合体、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等项目,进一步突出滨海旅游城市特色,构建城市标志性区域。以南关路、北关路、东关路、西关路、钟楼东西南北路为框架的老城区,积极稳妥地实施旧城保护开发,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优化基础服务功能,加快商业体系网络的整合与完善,积极推进县后路商业街、北市场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打造具有活力和生活气息的特色综合区。开发东部新城区,推进中心城区向东拓展,通过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加快搬迁原有工业企业,集中力量抓好小皂、海市、沙河、西海岸开发等建设,积极推进太阳岛俱乐部、海洋王国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与东西两翼之间的连接融合。

2、丰富提升两翼。按照经济开发区和北沟镇分区规划,高起

点、高标准建设两翼分区,进一步完善路、水、电、气等各项城市功能,膨胀人口规模,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对接融合。充分发挥两翼港口、园区和基础设施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引导项目集聚,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开放质量和集约发展水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西城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造船重工、石化、滨海能源等产业,建成国内较有影响力的重化工及造船基地。

3、加快镇街发展。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划建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文明管镇”的要求,结合各镇(街道)的镇域规划、自然条件、发展趋势及在市域内的地位和作用,选准方向,科学定位,精心培育优势产业,在镇驻地集中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住宅小区、商业设施,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水平,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潮水镇,抢抓烟台新机场建设的机遇,主动承接烟台开发区辐射,大力发展交通物流、轿车配套和海水养殖加工业。刘家沟镇,充分发挥18公里葡萄长廊优势,建设葡萄酒产业镇。大辛店镇,立足交通和区域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城市次中心。小门家镇,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食品加工和重卡配套产业。大柳行镇,加大探采力度,推进资源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黄金产业可持续发展。村里集镇,大力发展果业及果品储存、深加工业,加快开发艾、崮山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以城郊村、园区村、镇驻地村、矿区村、土地综合整治村为重点,以合村并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为主要形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科学调整村庄布局,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旧村改造,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便民利民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顺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构建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全力配合、积极参与烟台潮水机场、龙烟铁路蓬莱段、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积极争取青荣城际铁路向烟台潮水机场和我市城区延伸,加强区域内外的联系沟通。进一步提高蓬莱东港、栾家口港港口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扩大蓬旅航线客货流量,争取开通蓬大航线。搞好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畅通城市进出口通道,重点建设海市西路、山东路、登州路等城市纵向与国道206线的衔接道路,积极争取荣乌、沈海高速路“高接高”连接线、蓬莱东港、栾家口港区疏港公路和两条进港铁路等工程立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完善城市内部交通支路网建设,提高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适时搬迁汽车站。实施“公交优先”

战略,整合公交资源,增加公交线路,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2、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搞好城市道路排水改建,提高中心城区的防汛抗洪能力。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步伐,搞好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完善供水网络,推进城市重点水源工程的连通互补,加快城乡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搞好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加快集中供热、燃气工程建设,到2015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62%以上。完善供电网络,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统筹抓好各类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规范管理。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城市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娱乐、休闲、健身等生活需求。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防洪、防灾、人防设施和地震监测救援体系,完善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加快治安物防、技防建设,提高城镇治安防控水平。

(三)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加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搞好城乡规划编制,科学引导新型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和节奏,着力增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编制完成城乡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规划为重点,以城市专业、专项规划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规划覆盖面,力争取2012年实现规划编制管理全覆盖。

2、调整城乡管理体制。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镇街、社区管理权责。加强城乡房屋拆迁管理,规范拆迁补偿估价行为,推行集中安置、现房安置,维护好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3、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管理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新增财力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加强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

4、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放开市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以上。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逐步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5、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加强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收集范围,提高处理能力,巩固提升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加快村镇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同步搞好道路、给排水、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综合整治,提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实施“四有村庄”工程,力争三年内所有规划保留村庄达到有覆盖全村的硬化街道、有固定的文体活动中心、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四有”标准。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深入开展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三轮创建使60%以上村庄达到星级标准。

五、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深化改革

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依法行政,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完善问责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改制为企业;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逐步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2、纵深推进经济领域改革。一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具体政策;继续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就业培训、创业服务、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深化财政和价格体制改革。深化部门改革,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重点事业资金保障能力。改进价格管理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城市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价格。加强成本监审,规范成本构成,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建立起完善的公用事业价格和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3、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统筹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竞争性文化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加快基层社区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快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进程。

4、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合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城中村、城郊村和园区村改革任务。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有偿转让和流转,逐步形成集体林业良性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对外开放

按照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突出产业招商主导地位,引导外资投向四大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不断创新基金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无地招商”模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进一步拓展招商领域,拓展与东盟及港澳台合作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欧美市场的招商力度,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外资大项目。进一步突出园区的主阵地作用,支持开发区和西城临港工业区提档升级,抓好船舶工业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和海洋重工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项目承载力和吸引力。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促进对外贸易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提升对外贸易结构。二是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加工贸易,着力培育汽车零部件、船舶、重工、食品等产业配套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企业群体,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三是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加大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推进京鲁渔业、圣豪家纺、环得钢阀、新三和食品、康爱特维讯等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出口名牌,积极开展出口企业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努力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四是积极发展进口贸易。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加大能源、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

3、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支撑体系。

4、加强国内经济合作。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健全国内经济合作交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膨胀提高利用内资的规模和质量。抢抓南资北移机遇,发挥电力、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广东、上海、江浙为突破口,吸引知名民营企业来蓬发展。借助京沪等大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吸引大公司将生产环节和相关企业向我市转移。大力拓展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与我市合作的各种途径和渠道,实现引资区域多元化。继续实施“三个引进”战略,全面推进与国内外500强、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洽谈对接,推动我市大企业与国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

5、加快推进口岸开放工作。提高蓬莱口岸开放程度和通关效率,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确保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涉外临港企业配套设施,力争到2015年逐步实现蓬莱港、巨涛重工、栾家口港等港口及码头对外正式开放。

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城市。

(一)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协同发展,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1、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创新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资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实施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加快普及天然气等洁净燃料。以重金属行业、国控省控重点企业等为重点,加快淘汰或改造高耗能设备以及落后工艺,加强余热、余气回收利用,提高用能效率。严把市场准入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计划关停、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家庭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监督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建设低碳经济城市。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加快实现“资源—废料—原料”的多次循环利用。集中改进产业循环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培育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鼓励开展以共伴矿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扩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推进微藻养殖、沼气发电、黄金尾渣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行城市中水回用,重点抓好碧海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国电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形成盐化工、溴、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集约开发和有

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供应的综合平衡和统一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统筹陆海域使用管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下适度填海造地。全面清理存量土地,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并纳入政府土地储备。

2、集约利用水资源。加大城市节水力度,积极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鼓励再生水和中水回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

3、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坚决贯彻落实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质认证,严禁矿产资源滥采。加强地质勘查,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根据我市矿产资源储备现状,制定合理开发方案,重点对黄金、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花岗岩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先进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减少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

(三)加快生态建设和保护

将环境生态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城市。

1、加强绿化建设。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目标,把荒山造林和城镇近郊绿化作为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加快造林进度,强化造林质量,提高绿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补植3.5万亩。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3%,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

2、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深入推进流域、海域的综合治理,

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区保护,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保护和污染防治,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饮用水质安全达标。严格蓬莱阁景区、沿海观光带和艾山森林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确保景区环境质量。加大矿山、岸线等地质地貌的保护力度,对已破坏的山体实施综合性恢复治理。

3、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重点行业污染防控体系,大幅度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镇级垃圾处理厂建设,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固废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危险废物产出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实现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加快推进市区化工企业迁入北沟专业化工园区。建立赤潮、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上溢油等海域灾害应急机制。到201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烟台市下达的指标内。

七、改善民生和促进和谐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向民生领域更多地配置公共资源,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

1、促进充分就业。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与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大民生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帮扶就业工作。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2、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落实好跨地区、跨制度养老保险关系转接规定,为城乡人员流动提供便利。抓住国家新农保试点的有利契机,深化农保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新农保制度模式,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保缴费,到2015年,确保适龄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健全完善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政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3、开展社会救助。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标准,确保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加强敬老院设施配套与完善,确保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所有敬老院达到省里规定的一级院标准,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愿进全进率达到100%。健全完善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困难群众医疗优惠政策,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健全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相配套的灾害救助工作体制。继续开展爱心捐助活动,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加大慈善救助金筹措力度,加强慈善义工建设。到 2015 年,健全以农村低保、五保、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爱心捐助”、社会帮扶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1、科技事业。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提取和投入,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或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政府资源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落实国家和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大对本土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15家,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40个,申请专利2000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以上。

2、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十二五”期间,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提升基础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8%以上。壮大职业教育,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努力扩大职校招生规模,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到2015年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5000人以上。搞好搞活成人继续教育、农民工培训及其他短期培训班,年培训人数力争突破5000人。促进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支持驻蓬高校发展,注重高校引进工作,发挥高校智力密集优势,不断推动经济、科技、文化及人才事业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资金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中小学“两改一暖”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7所,保留3所高中、14所初中、25所小学。

3、体育事业。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狠抓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加快各镇(村)、社区的健身场所和体育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狠抓学校体育,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坚持金牌战略,制订体育国星、亚星、奥星“三星”工程计划,努力培养精尖人才。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及个人投入,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到2015年,力争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达标率达到75%以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2%以上。

4、卫生事业。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十二五”期间,着力抓好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中医院迁建、市疾控中心大楼和妇幼保健站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所)的改扩建。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高效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健全包括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等系统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到201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到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率100%。

5、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体系、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成为全省一流文化强市。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功能齐全的图书馆、文化馆、少年宫、影剧院等),逐步完善慕湘藏书馆、镇街基层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全方位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力推进影视动漫业,依托烟台动漫基地和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智力支持,以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景区为平台,深入挖掘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人物及神话资源,力争具有蓬莱地域特色的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尽快破题。

6、人才事业。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培训,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工程,力争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平台建设,鼓励引导重点企业和驻蓬高校组建产学研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和“蓝色经济区引智示范基地”。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人才竞争、评价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建立优秀人才联系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89万人,其中大专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达到800人。

7、其他社会事业。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落实对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及补助救助政策。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所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于一体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地位,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和就业水平。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和多媒体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和经济动员工作。做好拥军优属、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等其他工作。

(三)推进平安文明蓬莱建设

1、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测监控制度,抓好矿山、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高危行业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安全生产部门、企业的定期考核和培训工作。

2、保持社会平安稳定。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法、群防群治组织。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社会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   

3、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四级预警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速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4、妥善做好信访工作。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健全人民调解制度,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协调、调解、法律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完善矛盾排查、信息预警、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5、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创新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食品药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6、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市的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侨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支持和保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监督机制。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播文明,形成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读书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八、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发挥年度计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计划年度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搞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总体规划经人大批准通过后,是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总体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在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落到实处。

(三)建立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市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四)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五)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能够如期顺利实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